美國環保署於2023年7月14日宣布投入200億美元啟動2個相輔相成之氣候融資計畫,旨在建構全美清潔能源融資網路,確保全美民眾均有機會受惠於清潔能源,其中140億美元將成立「國家清潔投資基金」(NCIF),支持2至3個全美國家清潔融資機構,其等將與私營部門合作,為全美清潔技術計畫提供容易獲得且可負擔的融資,至少40%資金將提供低收入及弱勢社區;另60億美元將用於「清潔社區投資加速器計畫」(CCIA),規劃與NCIF合作支持2至7個區域非營利組織,並由其等為各社區提供清潔技術融資之機構提供資金及技術協助。
《2050年淨零排放長期策略(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於2021年11月公布,著重在能源、運輸、建築、工業製程等四大部門減量,並確立未來十年溫室氣體減量發展方向,以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註:聯合國證實已於2025年1月27日接獲美國華府告知「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根據巴黎協定第28條第2項規定,美國退出將於2026年1月27日正式生效。(將繼續觀察後續發展)
美國尚未有全國強制性的減碳措施,而是由地區自行制定相關規範,目前運行有年的兩大主要區域性倡議為「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運輸和氣候倡議計畫」(TCIP),其中共有11個州加入RGGI倡議,主要規範電力業的化石燃料排放,目標為2030年參與地區的電力業,其排放量相較於2020年減少30%。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於2022年6月提案,建議限制高碳排放初級產品的製造與進口 (涵蓋化石燃料、精煉石油產品、石化產品、化肥、氫氣、己二酸、水泥、鋼鐵、鋁、玻璃、紙漿和紙張、乙醇),藉由與美國行業平均排放強度相比,以課徵碳稅,若通過此法案,原訂最快將於2024年實施。(註)
(註) 惟川普政府上任,各項政策反轉之下,目前該法案已暫擱置,待後續觀察與追蹤。
美國白宮於 2025 年 4 月 9 日發布的行政命令「Zero-Based Regulatory Budgeting to Unleash American Energy」
核心目的:重設美國能源監管體系,透過「零基準監管」方式,廢除過時法規,促進創新與能源生產。強化能源獨立與創新能力,擺脫自1970年代以來的監管停滯。
白宮於2025年4月8日發布的文件《Fact Sheet: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 Lifts Burdensome EPA Restrictions on Coal Plants》
川普總統簽署公告,針對部分燃煤電廠提供「兩年緩解期」,暫時免除拜登政府制定的更嚴格《汞與空氣毒物標準》(MATS)規範。允許這些電廠依照較寬鬆的版本進行排放控制,避免因技術不可行而被迫關閉。川普政府認為此舉有助於維持電網穩定、保障能源安全與國防準備。
《美國國家自主貢獻》概述美國到 2035 年將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 2005 年的水準減少61-66%。到 2050 年實現所有溫室氣體的淨零排放。(註:美國NDC上傳UNFCCC日期:2024年12月19日) (將持續觀察後續發展)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 IRA》由拜登政府於 2022 年 8 月簽署,為美國歷來最大規模的氣候與能源轉型法案。法案規模約 7830 億美元,其中約 3,690 億美元用於能源安全與氣候投資,涵蓋再生能源建設、電動車購車補助、潔淨製造業稅賦減免、住宅節能改善等,目標為 2030 年碳排放比 2005 年減少 40%,並達到 2050 年淨零排放。
根據美國能源部與產業數據,截至 2025 年中,IRA 推動之清潔能源投資已逾 4000 億美元,創造逾 40 萬個新工作,並驅動各州建立電池、風電與太陽能生產鏈。然而,法案也面臨政治逆風:2025 年 5 月 16 日,川普陣營正式提出《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A)》,計畫取消《通膨削減法》中每輛電動車最高 7,500 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並檢討多項潔淨能源補貼條款,該氣候政策是否延續的仍需動態關注。
美國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擁有多元的經濟結構;美國企業在技術開發和創新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也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其傳統工業有鋼鐵、汽車、化工、石油、飛機、機械、造船、電力、採礦、冶金、印刷、紡織、製藥、微電子、食品、軍火等。其中鋼鐵產量佔世界的十分之一以上;汽車產量和發電量均佔世界的1/5以上。新興工業有電子電器、光電、雷射、精密機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機器人、新型材料、生物製藥、高速鐵路系統、尖端武器等。
2025年,美國主要貿易國,包含中國大陸、墨西哥、韓國、臺灣、德國、日本、法國等。
3.4億
(2024)
28.78兆美元
(2024)
66,682美元
(2024)
2.8%
(2024)
1.0%
(2023)
18.9%
(2023)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Net Zero Tr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