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過渡協議》規劃英國海上石油、天然氣部門和政府的合作方式,建置減少碳排放目標所需的能力、創新和新基礎設施。
英國政府於2021年6月將2050淨零目標入氣候變遷法,於同年10月19日發布淨零策略(Net Zero Strategy:Build Back Greener),制定所有部門脫碳的政策和建議,以實現2050淨零目標。
然而,2022年7月18日高等法院裁定政府所發布的淨零策略不合法,因未納入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所需的資金或細節,也未包含英國的中期碳預算。2023年1月13日,英國因應高等法院判決,發布《淨零策略獨立審查報告》。2023年3月30日,更新並發布《新淨零計畫》(Power Up Britain)屬於新一代的淨零政策。
2021年7月,英國交通部發布全球首個交通脫碳計畫,內容包括:促進步行和單車、推廣脫碳鐵路及海運、航空,增加氫氣與低碳燃料比例等;規劃各類交通脫碳行動的詳細時間表,如2030年禁止販售燃油車、2040年禁止販售非零排放的重型貨車(HGV),並確保交通脫碳過程中不會犧牲社會和經濟利益。
《英國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2024年11月12日,在COP29上,英國首相宣布了英國雄心勃勃且可信的 NDC目標,即到2035年將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準至少減少81%(不包括國際航空和航運排放),比2月10日的截止日期提前了三個月。
氫氣是一種低碳解決方案,能幫助英國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以及2035年的第六次碳預算目標。英國計畫2030年達到10GW低碳氫產能,並推動氫能在交通、建築和工業部門的應用。目標是利用離岸風電等能源來製造綠氫,並透過政策支持加速氫能技術的商業化,進而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增長。政府會針對技術發展提供補助與資金支持,如2022年推出競標制的「淨零氫能基金」。
領導地位 - 英國成為全球首個符合零碳排放目標的金融中心:
目標 1: 蓬勃發展的植物與野生動物
目標 2: 清新的空氣
目標 3: 清潔且充足的水源
目標 4: 管理化學品和農藥的外洩
目標 5: 最大化資源利用,最小化浪費
目標 6: 永續利用大自然資源
目標 7: 減緩與適應氣候變遷
目標 8: 降低環境危害風險
目標 9: 強化生物安全
目標 10: 增進與美學、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由歐盟制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核發給會員國的碳排放許可稱之為「允許排放額度」(allowance)。企業可以出售自身沒有用完的額度,或是購買額外配額來進行排放。
2022年4月發布,該策略目的使電力部門脫碳,該計劃是鑑於疫情結束後能源需求激增,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的全球能源價格上漲而製定的。對英國而言,擺脫對昂貴化石燃料的依賴並多樣化本土能源,是提高長期能源安全的關鍵,因為化石燃料價格受國際市場不穩定的波動,尤其是天然氣。
英國有3000萬棟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的暖氣排放佔英國所有排放量的四分之一。目的以低成本且綠色的方式,減少這些場所的碳排放。該策略規範能源公司的義務,須提供節能設備與冬季暖家折扣給能源貧窮的家戶。而眾所矚目的「氫能城鎮試驗計劃」,因技術挑戰而延後至2026年,英國政府將更以務實面考量,積極推動其他供暖減碳技術的發展,包括熱泵和地熱管線系統。
政府將在 2022 年至 2025 年間投資超過 40 億英鎊( 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Ofgem進一步投資),協助開發實現英國淨零目標所需的下一代技術方案,並支持創新的英國企業從不斷增長的全球綠色經濟中受益。
前首相強森於2020年11月宣布「綠色工業革命十點計畫」,為了英國在2050年達到對抗氣候變遷的目標,採取十項重要措施,並預計創造25萬個綠領工作機會,依序有:離岸風電、氫能、核能、電動車、零碳交通、綠色航運、住屋節能、碳捕捉、自然碳匯、綠色金融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European Commission
英國經濟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業在英國經濟中主導地位,占國民生產總值80%以上,其中金融業尤為發達。
英國機械及資料處理設備產業成熟且規模龐大,連續多年位居英國進出口項目之冠。汽車及汽車零組件工業為相當重要的製造業,完善的供應鏈中包括零件製造商、技術供應商、設計及工程顧問公司等相關產業。
2024年英國主要貿易國,包含歐盟、美國、中國大陸等。
6,826萬
(2024)
3.73兆美元
(2024)
54,280美元
(2024)
1.5%
(2024)
0.6%
(2023)
17.5%
(2023)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世界銀行、Branddirectory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HSBC holdings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Net Zero Tracker、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