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政府在2021年11月1日發布的《2050年低碳策略(LT LEDS)》提出了兩個情景:「惰性情景」和「積極情景」。積極情景預計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19年減少60%,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策略還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引入新技術、推動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氫能。其中,LULUCF自然碳匯的吸收量在積極情景裡,應在2050年達到1200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30年能源策略(Government Decree No. 1715-r of 2009)》主要目標是促進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維持整體經濟增長,環境面措施包括國家必須從出口自然資源轉向創新發展(包括發展燃料能源和非燃料能源)及相關產業、減少燃料和能源在其經濟產出中的份額、提升能源效率、通過減少污染物排放、廢水排放、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減少能源生產和消費浪費,逐步減少碳足跡,減緩氣候變化。
2020年6月,俄羅斯發布《2035年能源政策(Energy Strateg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until 2035)》,提出氫能將是俄羅斯「資源創新發展」的重點方向,2024年氫能出口達20萬噸、2035年達200萬噸。
確立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水準的70%的措施,同時考慮到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吸收能力。細節包含增加相關石油氣的利用量、開發和實施捕獲,處置和進一步利用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技術與設施設備等。
自 2022 年以來,俄羅斯幾乎沒有推出新減碳政策,僅修訂高層氣候學說(Climate Doctrine)並刪除化石燃料加劇氣候危機的表述;其 2035 年目標(較 1990 年碳排放降 33–35%,含 LULUCF)基本與現行政策重疊,未體現《巴黎協定》要求的「最高可能雄心」,遭 Climate Action Tracker(CAT)評為「嚴重不足」。
俄羅斯在 2024 年修正國家溫室氣體盤查資料 (National Inventory Document, NID),大幅上修土地利用與林業(LULUCF)的「估計可吸收量」,幾近「一次到位」實現 2050 年 1.2 GtCO2e 吸收水位,以此作為達成 2030/2035 目標的關鍵。然而其林火通報遠低於衛星觀測、將無管護森林納入清單且視為主要碳匯,核算透明性備受質疑。
烏俄戰爭後,政府一面加碼化石燃料生產並壓制環團,一面以能源與電力部門戰略鎖定高碳路徑:至 2042 年風光僅占發電 3.3%,煤炭占比預期仍為風光十倍,並押注北極圈碳氫化合物開發。其對海外需求成長的預期與市場與 IEA、央行評估相悖,對歐出口萎縮難由亞洲補足,恐致擱淺資產與經濟失衡。儘管莫斯科在公共運輸與電動公車有亮點,整體上俄羅斯對再生能源支持薄弱、投資不足,過度依賴「膨脹」的 LULUCF 吸收與化石燃料路徑,凸顯其氣候雄心極低。
該法律草案定義了俄羅斯聯邦溫室氣體排放國家監管的法律基礎。 聯邦法律旨在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確保俄羅斯聯邦經濟永續發展並遵守國際義務的必要性。規定包括設立排放目標、制定經濟活動減排要求與設立排放許可證、溫室氣體轉讓機制等。
俄羅斯作為巴黎協定的締約國,正在持續且不斷加大力度,以實現巴黎協定第二條設定的長期全球溫室氣體目標。NDC 2.0中提及設定2035 年減排目標以1990年為基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65-67%,並考慮到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大保護能力,促進俄羅斯永續和平衡的社會經濟發展。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Climate Action Tracker
俄羅斯繼承前蘇聯的工業發展基礎,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以及天然資源,在航太、核、基礎科學領域都位居於領先。現今俄羅斯出口則以能源為主,另有金屬冶煉、石化工業、軍火工業。
石油、天然氣與礦產開採為俄羅斯最大經濟支柱,俄國佔有全球23.7%天然氣儲存量、石油亦佔世界第七,歐洲多國燃料及供暖用天然氣過半由俄國進口。
俄國航太科技業為重要工業,推出米格及蘇愷系列戰機,並有太空技術開發能力。俄國資通訊產業發展迅速,為全球少數可自行開發網路搜尋引擎的國家。
1.46億
(2024)
2.2兆美元
(2024)
15,080美元
(2024)
1.3%
(2024)
3.3%
(2023)
30.6%
(2023)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世界銀行、Branddirectory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Net Zero Tr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