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吉布氣候繁榮計畫(Mujib Climate Prosperity Plan 2022-2041;MCPP),主旨將孟加拉從「氣候易受害」轉變為「氣候韌性+綠色繁榮」的路徑。
六大「關鍵優先領域」:
至2030年,再生能源比率目標為約30%。至2041年提升至約40%,下一十年(2022-2032)內預計所需投資額約為 USD 90 billion(約 900 億美元)。計畫每五年檢視更新。
MCPP主要聚焦「氣候韌性+繁榮」而非明確提出全國「2050淨零」承諾,但其中針對再生能源、能效、電力與交通部門的措施明確支援低碳發展路徑。例如:
再生能源比例目標(如前述)可視為減碳指標。
能效與交通部門韌性提升,有助於減少化石燃料依賴與碳排放。
提及轉型現有煤電廠為綠色能源設施,如氫能。
財政策略(如化石燃料懲罰因子)為碳定價與市場機制鋪路。
因此,MCPP 可視為減碳與轉型政策的一部分。
孟加拉是全球第七大氣候高風險國(2021年世界氣候風險指數)。地勢低窪、人口密集、貧困率高,且高度依賴氣候敏感產業(農業、水資源、漁業、畜牧)。NAP 旨在建立氣候韌性國家,減少風險與脆弱性,促進永續經濟與社會發展。
2023 年發布《National Adaptation Plan (2023–2050)》把「調適」放到長期國家策略核心,明訂多項跨部門適應目標(6大目標)與部門行動路徑,顯示孟加拉在 2020–2025 期間以「適應 + 把減緩放入發展規劃」為主要策略。
六大調適目標:強化對氣候災害的防護能力、發展氣候韌性農業,確保糧食與生計安全、建構氣候智慧城市,提升都市韌性與福祉、推動自然為本解方(NbS),保育森林與生物多樣性、透過政策整合實現良好治理、強化能力建構與創新,推動調適轉型。
八大優先領域:水資源管理、災害風險與社會安全、農漁養殖與畜牧業、都市發展、生態系濕地與生物多樣性、政策與制度、能力建構、研究與創新。
BDP2100 三角洲計畫,聚焦水資源、氣候調適、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育。
計畫願景在建構一個氣候韌性、永續繁榮的三角洲國家。覆蓋100年規劃期(至2100年),以水資源管理為核心,整合氣候變遷、土地利用、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
計畫目標:減少水災與氣候災害風險、提升水資源與土地利用效率、促進經濟成長與社會福祉、保護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強化治理與制度整合、推動跨部門與跨層級協調。
核心策略與行動:由 孟加拉計劃委員會(Planning Commission)主導,並由General Economics Division (GED) 技術支援。包含6大策略領域與25個子策略,與 NAP 高度整合。
孟加拉國於 2025 年 9 月向聯合國提交第三版國家自定貢獻(NDC 3.0),展現其對氣候行動的承諾。作為氣候高風險國家,孟加拉強調減排與調適並重,並特別關注弱勢族群的保護。
1.減排目標:
2035 年目標: 以2022 年為基準,無條件減排 6.73%;有條件(需國際支援)減排 22.31%。
2.行動重點:
推動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改善工業製程與廢棄物管理、發展永續農業與森林保育。
3.調適策略:
強化社區防災能力、保護兒童、婦女與弱勢族群、建立早期預警與災害應變系統。
4.政策支持:
制定氣候法規與監測制度、擴大國際合作與資金取得、鼓勵地方政府與民間參與。
中期發展規劃(Eighth Five-Year Plan 2020–2025)把綠色轉型、再生能源與能效納入國家發展藍圖,但文件也指出氣候目標多依賴國際資金與技術,且在能源選擇上仍需衡量能源安全(包括天然氣、煤、LNG 與可再生能源的權衡)。換言之,政策導向是「漸進式去碳、強化適應、爭取國際資金」。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孟加拉是一個新興經濟體,其GDP排名世界第33位,購買力平價排名第29位。孟加拉曾經是平紋細布貿易的歷史中心,目前是僅次於中國大陸的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國,紡織業及成衣製造業是孟加拉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從1980年代發展起步至今,成衣出口連續多年占據孟加拉國出口額的八成以上,主要出口地為美國和歐盟。黃麻是孟加拉國最主要的經濟出口作物之一,除此之外還出口稻米、茶、芥菜等。近年來孟加拉國內推動各項大型基礎建設計畫,由於供應鏈匱乏,須自國外大量進口原物料與設備。
截至2025年,孟加拉主要出口國為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印度、新加坡、日本、南韓。主要出口產品為成衣、黃麻製品等;主要進口類別為石油產品、紡織品、資本設備、鋼鐵等。
			1.73億
(2024)
4,552億美元
(2024)
2679美元
(2024)
5.82%
(2024)
11%
(2023)
34.6
(2023)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世界銀行、value.today (2022)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Net Zero Tracker